趙本山“二人轉”全國巡演合肥首演活動圓滿落幕
“萬振逍遙苑之夜”趙本山二人轉安徽首場演出于2006年5月20日在省城紅三環體育館隆重上演,以“劉老根大舞臺”為班底二人轉表演笑聲不斷,趙本山更是入鄉隨俗現場與主持人共唱了一段黃梅戲《夫妻雙雙把家還》, 場內座無虛席人聲鼎沸。
開場舞蹈熱力四射,給整場演出定下了熱情的基調,演出中各位演員本著“小型多樣化”的原則極盡搞笑之能事。串場表演有:模仿楊坤的《無所謂》,搞笑版歌舞《英雄兒女》和《霸王別姬》的“烏江自刎”,反串表演的戲劇小品等,精彩的節目無不讓人驚嘆側目,以為妙絕。跟頭、劈叉無所不能,“折騰”二字足以形容演員的狀態,但細看大屏幕上演員的大汗就知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臺下很多業主們不斷邊煽著風邊大笑,臺上臺下一片大汗淋漓。
備受期待的趙本山和“友情出演”的宋丹丹在一片焰火中出場,臺下掌聲雷動。小品《排戲》贏得了現場觀眾的大量笑聲和掌聲。宋丹丹童聲演唱了《采蘑菇的小姑娘》之后,開始了趙本山的全能表演——一首《劉老根》主題歌從臺上唱到臺下,二胡獨奏《賽馬》趙本山投入得一直閉著眼睛演奏,葫蘆絲《情深誼長》第二段本山大叔干脆用左邊鼻孔吹奏,引得場下叫好連連。看到師父在臺上汗流浹背,徒弟王金龍不停地給趙本山擦著汗。趙本山說:“從不出名到出名,我特別珍惜舞臺,在舞臺上最重要的就是真誠。雖然“有點憋暈乎了”,趙本山還是應要求與主持人合唱了《夫妻雙雙把家還》。一段“寡婦”和“光棍”的二人轉表演后,本山大叔又唱回了《劉老根》,這是當晚的最后一個節目。
在一片歡呼聲和焰火中,“萬振逍遙苑金色年華”趙本山二人轉2006全國巡演安徽首演圓滿結束了,這是本山二人轉全國巡演的關外第一站。演出非常成功,觀眾情緒高漲,這是值得“萬振”人欣慰的。將快樂帶給我們的每一位業主,是我們發自內心的希望。本次活動是安徽萬振建設集團繼2004年成功舉辦宋祖英群星演唱會后,再次為萬振逍遙苑廣大業主及合肥市民奉獻的一臺高水平的文藝演出活動,萬振建設集團總裁萬玉康先生表示:萬振逍遙苑這幾年的迅速發展離不開市民和廣大業主們的支持,現四期金色年華又獲得了市民的熱捧,為真誠回報廣大市民和業主,在獲悉趙本山老師今年在全國進行二人轉巡演的消息后,安徽萬振建設集團第一時間決定邀請全國人民最喜愛的趙本山老師來合肥演出。將幸福和快樂第一時間帶給大家!
“二人轉”概簡介
二人轉亦稱“蹦蹦”,是在東北地區喜聞樂見,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長期以來深受東北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的喜愛。它的唱本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充滿生活氣息。最初的二人轉,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藝人在晚間演唱東北民歌小調(俗稱“小秧歌”),后來,隨著關內居民的增多,加上長期以來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二人轉的內涵。在原來的東北秧歌、東北民歌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蓮花落、東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驢皮影以及民間笑話等多種藝術形式逐漸演變而成。因此表演形式與唱腔非常豐富。在民間中流傳著 “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傳”的說法,可見“二人轉”在群眾中的影響之深。可以說,二人轉最能體現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求。
“二人轉”的發展歷史
二人轉起源并流行于東三省,至盡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由于清末的社會動蕩以及戰爭的緣故,文獻記載大多不全,長期以來僅是在民間的流傳,具體無從考證。有記載,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懷德縣八家子老爺廟(普濟寺)的廟會上就曾演出過蹦蹦戲。早期的二人轉沒有女演員,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二人轉”的叫法才得以流傳。四平、遼源、吉林、長春、鐵嶺等大、中城市,及西豐、榆樹、梨樹、德惠、雙遼、扶余、鎮賚等縣,相繼成立地方戲隊(演出二人轉)。一九五五年,女演員開始逐漸增多,二人轉的演出基本結束了男扮女裝的歷史。自此,男女開始分腔,演唱講求科學發聲方法。六十年代,“二人轉”的劇種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加強了編導工作,開拓了二人轉的新劇目,豐富了音樂伴奏,改進了服飾,充實了舞蹈美術,演員手持道具的種類有了發展變化。在內容上對古典劇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堅持剔除“紙級、庸俗、丑惡的表演”;發展“健康、幽默、風趣的優良傳統”。音樂唱腔要克服“單調、貧乏的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聽,舞的優美,逗的風趣,扮的逼真,絕活精湛”,五功綜合,雅俗共賞。
改革開放以后,“二人轉”曲牌又不斷出新,伴奏樂器增加了揚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場鼓、鑼、鈸。演員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傘、紗巾、長綢。根據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飾又得到相應的改進。舞臺演出運用燈光色彩的變幻,烘托戲劇情境,綜合藝術質量不斷提高。此間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馬前潑水》、《回杯記》、《包公斷后》、《包公賠情》、《西廂·聽琴》、《雙比武》、《馮奎賣妻》、《水漫藍橋》等。這些作品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久演不衰。
在新的世紀,遼寧省鐵嶺市民間藝術團的二人轉演員趙本山,立志要將二人轉這個在東北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地方戲發揚光大,使其再現輝煌。二○○一年,由趙本山發起組辦的“趙本山杯”二人轉大獎賽,為二人轉在新世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趙本山也在本次大獎賽中收了五位優秀的二人轉演員為徒,他們分別是翟波、王小寶、王小力、張小飛、唐鑒君,他們都出演了趙本山自導自演的十八集農村題材輕喜劇《劉老根》。隨著這部劇的熱播,在全國掀起了“東北二人轉熱”。劇里二人轉演員的精彩表演,也使全國人民對二人轉這門民間藝術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相信由這些優秀的二人轉演員的努力創新、創作,會出現更多優秀的作品,將二人轉這種東北的藝術推向全國,使更多的人喜歡二人轉。據悉,《劉老根》將于二○○二年拍續集,拍攝地點是鐵嶺市的清河旅游區。屆時會將更多的二人轉的精彩表演展示給廣大電視觀眾。
對于演員的表現手法,有“四功一絕”之說。“四功”即唱、說、做、舞;“一絕”指用手絹、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四功“唱”為首,講究味、字、句、板、調、勁;“說”指說口,以插科打渾為主;“做”講究以虛代實;而“舞”主要指“三場舞”。二人轉的“一絕”,以手絹花和扇花較為常見,這部分與東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別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黑虎出山”,“金鼠歸洞”,“纏頭裹腦”等高難動作。有的舞者雙手持手玉子,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兩塊,有“雙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輪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種打法。